藥學共筆
Advertisement
Dr

Tu Tsung-ming杜聰明,字思牧台灣臺北府淡水縣人,台灣醫師、醫學教授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台灣史上首位醫學博士(M.D.Ph.D.)。高雄醫學院(今高雄醫學大學)創辦人,史上第1位台灣籍的台灣大學醫學院院長兼教務長和台灣大學代理校長。"Dr. Tsungming Tu" 由 未知 - http://tsungmingtu.net/photos/Dr.%20TsungmingTu.html。 使用來自 維基共享資源 -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Dr._Tsungming_Tu.jpg#/media/File:Dr._Tsungming_Tu.jpg 的 公共領域 條款授權

杜聰明(1893年8月25日~1986年2月25日),字思牧臺灣臺北三芝人,臺灣醫師、醫學教授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臺灣史上首位醫學博士(M.D.)[1](也是台灣第一位博士)[1],後來更是破天荒地成為臺北帝國大學(現在的國立臺灣大學) 醫學部的臺灣籍教授[1]高雄醫學院(今高雄醫學大學)創辦人[2],第一位臺灣籍的臺灣大學醫學院院長兼教務長和臺灣大學代理校長。他也是第一個招收原住民醫學生,培養山地偏遠地區醫師的倡導者,更是將台灣醫學研究推上國際舞台的學者,他最重要的研究有阿片(opium,即鴉片)、中草藥(中藥漢藥)及蛇毒,奠定了日後台大藥理學教育人才輩出聞名世界的基礎,杜聰明可以說是台灣醫學本土教育之父[1]

1

杜聰明成為醫學博士的當年報紙。

但除了他的學生之外,很少人知道,他終其一生都在提倡以科學方法研究中醫中藥[3]。即使當時他已貴為高雄醫學院創辦人,這個主張還是無法獲得廣泛的支持。[3]

總結而論,杜先生經歷滿清、日治時期至國民政府等不同時代,一生多采多姿,雖未親身擔任臨床醫師工作,但對臺灣的貢獻主要涵蓋醫學基礎研究醫學教育公共衛生以及醫療政策等領域,影響既深又廣。其言論主要在《杜聰明言論集》、《藥理學概要》、《藥理學教室論文集》、《中西醫學史略》、《杜聰明回憶錄》等書。

杜聰明傳記漫畫「一代醫人杜聰明」[4]在2023年8月1日由財團法人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4]在行政院長陳建仁[4][5]、杜聰明孫子杜武清[4][5]台大醫院吳明賢院長[5]和台灣高醫大全球校友總會榮譽理事長、高醫大前校長劉景寬[5]等人參與下發表並且贈送給淡水國小、文化國小、竹圍國小、育英國小、水源國小、興仁國小、新興國小、鄧公國小、天生國小、中泰國小、忠山實小、坪頂國小、屯山國小、新市國小、淡海國小、原聲國際學院等16所小學[4]

行政院長陳建仁在2023年8月1日杜聰明傳記漫畫「一代醫人杜聰明」發表會[4]上致詞:「這樣子,我相信,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有智慧、有慈悲,也有勇氣去改變,讓這個社會更好的話。那我們這本書的目的就達到,那也就是我們大家來祝福這本書未來有更多的小朋友從這裡得到啟發,也看到未來有更多更多的杜聰明、更多更多的蔣渭水能夠在我們的下一代看到,那我們台灣就會是世界上最值得大家引以為榮的國家。」[6]

Taiwanese elites

杜聰明 (右三),右四為陳炘;右一為羅萬俥

1461803816

台灣第一個醫學博士杜聰明先生

最有名的名言:「樂學至上,研究第一」[7]

高雄醫學大學校训:「樂學至上,研究第一。堅忍自強,勵學濟世。」中的「樂學至上,研究第一。」也是他的座右銘[8]

醫學成就

法國實驗治療學的實踐:鴉片與中藥

禁藥鴉片(阿片阿芙蓉)

  • 杜氏斷癮法」(「漸禁斷療法」,也就是減癮治療法-美沙冬(methadone)替代療法的前身。)戒除鴉片與慢性モルヒネ(morphine嗎啡)中毒:「當時臺灣之阿片癮者,及一般社會相信阿片癮是不可治療的病症,要強制除癮者,一定發生餘症死亡矣。......照筆者之研究成績,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專賣的阿片煙膏,含有 5%之モルヒネ,其阿片癮者吸食時,唯共 11.2%的モルヒネ經過吸煙管,而對肺吸收所以其份量比較的少量,照筆者考案的治療方法,容易除癮之。」(回憶錄 123) [9][10]
  • 芙蓉國語講習所,「因為感覺所來入院的阿片矯正患者中,許多人不識文字,所以聘公學校教員為講師......使他們能寫自己的姓名及認識一張領收證的金錢出入等,不知能多大幫助他們的日常生活矣」(回憶錄 126-127)。
  • 「禁藥尿液檢驗法」是全球上的創舉。 [9]也就是現在抓到可能吸毒的人驗尿和驗頭髮,驗尿就是他發明的。
  • 戰後初期移交モルヒネ,「關於藥理學教室保管日本藥局方鹽酸モルヒネ之處理,日本時代藥理學教室研究阿片モルヒネ問題,及臺北更生院矯正阿片癮者需要モルヒネ為材料,所以當時留存五瓦鹽酸モルヒネ相當量,對此麻藥如何保管處理之,首先筆者向主任李鎮源教授,他不願移交。所以第一欲投下水道,恐有人自水滯拾得。所以欲運到高雄棄投於旗後港外海水,乘火車又恐被人盜去,所以利用自己所乘之汽車來臺北時,貯藏在汽車後面鎖定運到高雄。先往旗後港外視察,觀岸邊常有漁夫在海中工作,恐中毒漁夫,最後不得已汽車運到恆春途中無人海岸,將之所有鹽酸モルヒネ溶解於鐵桶水內,然後棄投於海水中。」(回憶錄 183)

中醫:實驗治療學而非廢醫驗藥(廢醫存藥)

  • 時代背景是抗生素尚未普及,當時臺灣民間鼠疫和霍亂等傳染病流行,總督府採取病患隔離政策,雖然有效減緩傳染規模,但不曾大規模成功治療病患。民眾因為在霍亂流行期間,只要被警察和醫師找到而被抓去隔離,常常因為缺乏藥品,又醫師人數嚴重不足(平均2398人分到一位醫師[11]),所以大概十個病人之中只能救活一個,所以當時的台灣民眾普遍不相信西醫,寧願隱匿不報,逃到鄉下以傳統療法醫治,反而大多可以救活。[12]他說:「恐怕在霍亂及黑死病的治療方面,漢醫的處方是任何人都可以治療的,可是一個堂堂的西醫大國手卻只能夠束手旁觀,患者幾乎都是死掉的。」[3]
  • 「像它(漢醫學)以哲學理論來進行病理的解說,由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實在不得不說是極其幼稚的。由實際的角度而言,非常明顯地,它的解說和方法是一定無法應用到現代醫學上的,而且絕對沒有這種需要。是以,我所感到有興趣的問題是,對於西醫臨床專家做出正確診斷後的每一個疾病,漢醫會如何地試著解說?或者應當給予什麼病名?究竟那是全然錯誤的解說呢?還是說,即便解說是錯誤的,在實際治療時,難道就完全沒有任何助益嗎?

在這些之外, 在漢醫的醫經學中還有下列具體的例子,像是關於人身血脈 經絡 骨髓 的記述,疾病的陰陽 表裡 虛實 ​​​​​​​寒熱症狀 、還有 這六門等等的術語, 究竟相當於現代醫學理的什麼意義?作為診斷學的話,發展到什麼程度了?在脈學上,脈的浮沈、乃至緩緊遲數滑濇等分類的價值,漢醫病名與現代醫學的病名之間的對照與比較。

換言之,要系統地研究並科學地批判漢醫法的病理論醫理論症候論診斷學, 以此來提供整理漢醫學的實際資料。」[3]

他曾經一度要求自己的藥理學學生們,每人應先完成一篇漢藥的學術論文後,才能進行鴉片或蛇毒的研究。

蛇毒

此外,杜先生自蛇毒中提取要素製成麻醉劑/鎮痛劑[10],讓人不至因嗎啡過量而上癮;他且自木瓜葉的成分中煉製專治痢疾/赤痢病[10])的藥物,嘉惠許多病患,也發表多篇論文,在藥理毒物學的領域上,成績斐然,可謂國際知名的「毒蛇專家」。杜聰明的研究團隊不僅成為毒物研究的專家,對於臺灣特有的熱帶醫學研究也是不遺餘力。以蛇毒為例,研究團隊歸納出專屬的治療方法、血清,甚至也將蛇毒的成分作為藥品的材料(例如:鎮痛劑)[13]。在杜聰明的引領下,許多優秀的臺灣人也加入這樣的研究行列,其中一位弟子便是曾經和杜聰明投身於鴉片研究、最終卻以研究蛇毒的論文獲得京都大學博士學位的邱賢添[13]。杜聰明發現神經毒的蛇毒可以麻痺中樞神經之痛覺,和醫界常用的鎮定劑嗎啡相似;而麻痺末梢神經痛覺又類似古柯鹼之效用,病患的痛處都能局部或全部消除,效果持久又不會上癮,在藥理及毒物學上取得極大成就,是國際學界難得的「毒蛇專家」。而中藥則因受限於時代政治背景,沒能太大推展。[10]

4.〈邱賢添氏が 醫學博士に 臺灣の蛇毒研究で〉,《臺灣日日新報》,1934.02

杜聰明研究蛇毒的學生-邱賢添醫學博士。

政策

  • 參與總督府的「臺北更生院」醫局長,實際上關於更生院的全部管理及營運,幾乎皆由杜聰明一人擔任。
    • 開設看護婦(護士)講習會,「對這批的看護婦講習生,嚴格教育訓練,獲得養成一批優秀看護婦,在更生院服務」。
    • 產婆助產士)講習所,「又顧慮將來者,當時臺灣是產婆比看護師更需要。」
  • 任臺大醫學院兼任院長時,舉行解剖祭,「光復後學生教學上最困難者,是學生實習用的屍體困難入手,所以為鼓勵教學材料起見,每年在寺院或在醫學院大禮堂,教職員及學生參列,招待遺族,舉行解剖祭典,請僧侶來念經,院長及學生代表讀祭文,表示追悼及感謝。」(回憶錄 192)

勉勵醫學學子:醫德

  • 「欲為人醫者,必先為人也。」
    • 1914年4月15日杜聰明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醫學校,高木友枝校長如同以往的以"欲為人醫者,必先為人也。"名言相送。後來無論在台大或是高醫,當了院長的杜先生,每到畢業典禮一定以此名言相送,勉勵畢業生們這樣子把老師的名言,一代又一代傳承。[14]
  • 「要做一個有愛心的人,換句話說,要對每一個人都有愛,才可以做個好醫生。」
    • 有一天山地醫學專修班的汪豐富同學追問杜院長"要做怎樣的人?"院長回道:「要做一個有愛心的人,換句話說,要對每一個人都有愛,才可以做個好醫生。」杜院長很慈祥、親切的回答了他。畢業後的汪豐富醫師,受杜院長勉勵的話感動,終生服務於故鄉阿里山,曾獲得醫學奉獻獎,逝世於阿里山。[14]
  • 「當醫生不要只想賺錢,要以服務人類為目的。」[15]

勉勵杜家:在80大壽發表〈杜思牧家言〉

  • 「對國家愛國守法,不但盡人民之義務,而且有所貢獻,對全人類須要增進其福祉,在世間行為人之道,順時聽天,到臨終得謂我已盡我之所能者,才可稱有意義之人生也」,杜聰明在80大壽發表〈杜思牧家言〉,作為杜家治學處世之道,可謂其一生自我抵勵的「座右銘」。[16]

日治時期

讀書時其以及早年熱衷政治

1893年8月25日杜聰明出生於清帝國統治下的臺北府淡水縣芝蘭三堡北新庄仔庄(位於今三芝區)。

杜聰明9歲入淡水北新莊車埕書房啟蒙,11歲(1904年)入滬尾公學校(淡水公學校)並寄宿在滬永吉街,17歲(1909年,明治42年)以第一名畢業。

1909年杜聰明以公學校第一名畢業,又以第一名考入當年台灣的第一學府台北總督府醫學校(今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但是當時校方以他體格檢查不合格(杜聰明為丙下)為由,欲將他除名。所幸當時醫學校代校長長野純藏愛惜人才,認為名列榜首的學生被淘汰是件可惜的事,遂力排眾議使杜聰明獲准就讀。但他擔心杜聰明無法勝任體育課,而以試讀錄取。杜聰明受此刺激,決心鍛鍊體魄,每日洗冷水澡並做體操自我訓練,生活規律並勤練書法和游泳、登山,終生維持健康至94高齡才逝世,可見其毅力。在醫學校時與蔣渭水賴和翁俊明等同學友好。[17]在醫學校時,他的成績一直保持第一。

1910年,滿清腐敗革命烽火日益加劇,影響許多臺灣青年,同班同學翁俊明加入同盟會,並於學校成立了同盟會臺灣通訊處,由孫文指派為通訊員,杜聰明、蔣渭水等皆加入中華革命黨,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孫文於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袁世凱逼迫宣統皇帝遜位,由自己組建臨時政府。

1912年4月5日中國物理學家袁家騮生於河南省安陽縣(今安陽市)。祖父是袁世凱,父親是袁克文,母親為袁克文外室花元春,祖母是袁世凱的三姨太朝鮮人金氏。袁家騮夫人是物理學家吳健雄。

1912年5月31日吳健雄出生。

1913年時,由於當時的台灣是被割讓給日本的土地,知識分子多半有對中國大陸的認同感,因為對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想要重返帝制感到不滿,一群台灣青年決定藉由在袁世凱的飲用水中加入霍亂病源體加以暗殺[13]。他們經由日本抵達滿洲[13]。可是,當杜聰明和同班同學翁俊明到了北京他們才發現,自來水廠的戒備森嚴,在自來水廠警衛的逼迫下,翁俊明喝下了由杜聰明所調配的霍亂病原因而住院[18],這次的暗殺行動也以失敗告終。[13]

當時前往暗殺袁世凱的青年們,大多都是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的高材生,像是蔣渭水、翁俊明、蘇樵山等,在這群人中,成績最好、也有實務經驗的就是「杜聰明」,他也是培養出霍亂細菌、且親自前往北京執行任務的人之一[13]

1914年(大正3年)杜聰明以醫學校第一名畢業,任總督府醫學校研究所雇員,研究細菌學[1]。在醫學校校長堀內次雄幫助下,於1915年負笈日本,考進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部,原本堀內次雄還想為他爭取公費,可是杜聰明不願受到契約束縛,就放棄公費的機會,決定自費。他在京都大學研究藥理學、內科學。

台灣第一個醫學博士杜聰明的愛情故事

一天,杜聰明在一艄從日本返台的船上對一名少女一見鍾情,探聽之下才知道她是台灣望族霧峰林家林仲衡的次女,林獻堂先生的姪女「林雙隨」。對方不凡的家世沒有嚇退杜聰明,相反的,他還展開猛烈的追求,甚至請朋友到林家提親。當時社會仍很重視「門當戶對」的觀念,所以林雙隨的父親並不同意這門婚事,只是他看到杜聰明很有誠意,因此開出四個條件,表示只要杜聰明做得到,便把女兒嫁給他。事實上是要他知難而退。這四個條件分別是:

1、要獲得醫學博士。(台灣當時沒有人有辦法讀到醫學博士)

2、要擔任高等官職務。

3、要會寫詩。

4、聘金要五千元。

根據日人調查顯示,當時聘金的金額,上等家庭約400至800元,中等家庭約200至400元,下等家庭約100至200元不等。聘金要5000元是一般上等家庭的10倍。但以杜聰明死後留下超過20億元的 財產,後來的杜聰明應該有能力支付當時5000元的聘金。

Kikyou-kushida-126607

台灣第一個醫學博士杜聰明夫婦與小孩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將改次年為洪憲元年並建立中華帝國,但由於國內多方勢力的反對,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宣布取消君主立憲國體,改元後僅82天(1916年為閏年)帝制便以失敗收場。

後來杜聰明學成,獲得博士候選人(尚未拿到博士),西元1921年,返台任台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助教授兼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技師,敘高等官七等,完成第二個條件:擔任高等官職務。第一個條件(醫學博士學位)的完成也是指日可待。

亮眼的表現獲得林父的肯定,答應將女兒許配給他。1922年5月20日杜聰明與林雙隨(1901–1968年4月4日,望族霧峰林家之女)結婚,由於林雙隨小姐是基督徒,因此婚禮以基督教婚禮舉辦。

「關於夫妻之哲學,照筆者之見解,夫妻愛情可分為四階段,戀愛、心愛、傳愛、老愛視野。⋯⋯不論如何階段,要實行一夫一妻主義,夫妻愛情要繼續,雖然山有時能崩,海水有時亦能乾之,但夫妻愛情不可中斷矣。最後本人以白居易之〈長恨歌〉改為〈長愛歌〉,歌曰:在天願做比翼鳥,自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愛情綿綿無絕期。」(回憶錄 312)。

成為台灣第一個醫學博士

1922年12月16日得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是臺灣史上榮獲博士學位的第一人,以及醫學博士學位的第一人。也是首位得到日本帝國大學醫學博士的日本殖民地(本島;非內地)人士。完成第一個條件,並且也是台灣第一個完成此條件的人。

1921年《臺灣青年》雜誌創刊後,不斷出現鴉片吸食毒害的言論;「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理事長蔣渭水醫師明確提出鴉片煙癮對民族健康的危害[10]

1922年(大正11年)杜聰明升任醫學專門學校教授。

杜聰明1926年的歐美進修之旅-德國的藥理學與法國的實驗治療學

1925年杜聰明受命為臺灣總督府外在研究員,派遣美、加、英、德、義進修[10]

1925 年在臺北帝國大學的資助下,杜聰明踏上了留學歐美的道路。這一去,就是兩年半。杜聰明見識到了德國的藥理學和法國的實驗治療學。

1926年7月,由於杜聰明之前在美國訪問時,突然接到台灣總督府要他代表日本政府參加在費城舉辦的世界麻藥教育會議(First World Conference on Narcotic Education)。於是他便以「臺灣的鴉片問題」為題目,以他流暢的英語演說能力,向與會的各國代表們介紹臺灣當前在解決鴉片上癮者的醫療經驗。[19]

他提出以鹽酸嗎啡為主的「漸禁斷療法」(「杜氏斷癮法」),來代替直接斷絕鴉片的「禁斷療法」,以減輕患者毒癮發作時的痛苦,有效解決鴉片成癮的狀況[19]

Acc405b9503eceddd0c571024c35d6870458c355a29b2a621a10d7b77ea263c6 680 690

杜聰明進行「漸禁斷療法」鴉片成癮治療。

也就是說,毒品成癮之後,不要給他吸毒他會痛苦,但是熬過去之後就可以戒掉。所以以前都是直接不給病人吸,但是這樣病人太痛苦;他發明的方法就是慢慢降低吸食毒品的劑量,所以不會像一下子戒掉一樣的痛苦。

此次發表毒品的研究成果撼動了國際醫學界,這個另類的臺灣經驗亦成為各國焦點,當然,也讓日本在國際醫藥研究界內扳回了不少面子[19]

1927年,「臺灣民眾黨」成立,衛生主要訴求即是「廢止鴉片吸食」[10]

1928年發明[10]「杜氏斷癮法」(「漸禁斷療法」)。回臺後,總督府委派他調查研究吸食鴉片之慢性嗎啡中毒者的治療方法[10]。總督府因為國際壓力下成立的「臨時鴉片癮矯正所」,所挑選30名患者入院接受杜聰明的的「漸禁斷療法」治療。2個半月時間,此些病患皆成功戒除毒癮,此為人類史上首次依靠近代醫學矯正鴉片煙癮的成功案例[10]。因為此療法縮短療程及減低戒癮痛苦程度,可謂台灣的鴉片終結者[10],解決臺灣長達300多年的鴉片癮害問題[10]。也因此對台灣的公衛有深遠影響。

解說:說到這裡可能需要解釋一下一些名詞,嗎啡類藥品(成分名)和鴉片(生藥名)其實都屬於鴉片類藥品,他們的作用機轉是一樣的,因為嗎啡是鴉片的有效成分之一。所以杜聰明發明提供嗎啡類藥品使人不要去吸鴉片就是用嗎啡類藥品解他們吸鴉片的癮。可能有人會說,他拿毒給他吸這算甚麼發明?重點就是毒品很貴,吸毒的人由於上癮所以無法自拔,所以去偷去搶,藉由官方提供相同效果的東西就可以避免犯罪的發生。並且重點是慢慢減量,因為很重要所以要特別強調,一下子戒掉很痛苦,但是因為慢慢戒就沒有這麼痛苦,所以他發明的方法幫助一萬名上癮者戒除了毒癮。而今日國際上所使用的是「美沙冬替代療法」,就是用效果和嗎啡一樣的(事實上是類似的)藥品來讓嗎啡上癮者使用,然後藉由慢慢的減量來幫助戒除毒癮。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是提供毒品讓他吸,為何不使用嗎啡來給嗎啡上癮的人使用呢?這就要提到新藥比舊藥好的問題。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大家都知道有些古人喝酒解憂、安眠。事實上酒是低劑量時是興奮劑;高劑量時才是中樞神經抑制劑,所以酒算是古代的鎮靜安眠藥。但是今日的研究發現酒有很多副作用,像是可能會引起口腔癌、胰臟癌…等一堆疾病。嗎啡也是有一些副作用,所以我們研發副作用比較少的美沙冬來代替嗎啡,幫助他們戒除毒癮。這就是台灣第一個醫學博士至今仍在使用的發明。

杜聰明的三大醫學研究與"實驗治療學"理論的實踐

解說:藥理學是由天然物(草藥或是中藥/漢藥)中找出有效成分(純物質),然後直接由天然物中抽取出成分、或是抽取出的成分再加工(半合成,譬如紫杉醇),或是直接有機化學全合成。然後把這種單一成分的藥品用於治療疾病。但是實驗治療學剛好相反,他先確認有效,不知道原理(或是有效物質是何),就直接拿來使用,譬如當年杜聰明在還沒有抗生素的年代就發現:「恐怕在霍亂黑死病的治療方面,漢醫的處方是任何人都可以治療的,可是一個堂堂的西醫大國手卻只能夠束手旁觀,患者幾乎都是死掉的。」[3]所以實驗治療學的策略和藥理學相反,不是先藉由動物試驗找出有效成分,再用來臨床上治療[注1];而是先確認臨床上治療有效,再回頭做動物試驗而藉由化學分析找出他的原理是甚麼?有名的例子像是證明常山用來治療瘧疾,也是用這種倒行逆施的方法。接受日本教育的杜聰明在1926年到歐美各國考察之後,發現亞洲醫學先驅的日本只引進德國的藥理學,而沒有引進法國的實驗治療學,考量台灣本身的長處,西醫贏不了歐美和日本...等國;中醫贏不了中國大陸,但是同時擁有西醫與中醫的底,所以可以用都可以拿來用,只要有效,不用分中、西醫。而他的想法卻不被當時的科學界所理解,可見當時的人想法停留在「西學」與「傳統」二擇一的二分法框架,而不了解科學是「雙贏」而不是「零和」。也就是他主張醫藥合一(不主張醫藥分離),認為對藥物熱心鑽研(藥理學有效成分或中藥/藥品作用)(藥)和對醫療的細心驗證(西藥的效果或是中藥的效果/醫療手段)(醫)應當兼顧並重,才能得到準確的結論(比較能夠掌握疾病治療的全貌),使疾病可望被控制,同時發展新的醫學知識。不能只把中藥當作樹皮草根來研究成分(藥),無法全盤瞭解中醫,要研究中醫如何用藥、病患的反應,也就是醫藥合一,然後再從中選取對某種疾病有效的中藥,這樣才能去蕪存菁,留下中醫真正有用的部份。他大聲疾呼:破除迷信謬論,不應盡棄藥材。如果單獨研究某一味漢藥的成分,將始終無法全盤明白中醫的原理和療效,就無法真正提升中醫的水準。因此實驗治療學和當時日本、中國主流所主張的廢醫存藥不同。廢醫存藥的知識份子的主張全盤現代化,認為中醫的陰陽五行脈象毫無科學根據,只剩下中藥可以則當作自然界的樹皮草根來研究。

[注1]這也是西醫新藥如此昂貴的原因

也就是「中藥的用法(醫)」「中藥的藥效(藥)」「不可分割的(醫藥合一)」。類似惠勒所說的:“實在是由一些觀察的鐵柱及其間的理論和想像構成的。”然而,他又指出,先定義術語,再繁衍理論,這是不可能的;先有實在,再有觀察者的觀察,也是不可能的。因為理論、概念、定律和測量方法是不可分離、同時呈現的。

但是杜聰明主張的研究方向,是要瞭解中醫的用藥原理和效果,從中去除落後迷信,瞭解是否其中還有助於臨床治療的部份。他特別指出[3]:

「像它(漢醫學)以哲學理論來進行病理的解說,由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實在不得不說是極其幼稚的。由實際的角度而言,非常明顯地,它的解說和方法是一定無法應用到現代醫學上的,而且絕對沒有這種需要。是以,我所感到有興趣的問題是,對於西醫臨床專家做出正確診斷後的每一個疾病,漢醫會如何地試著解說?或者應當給予什麼病名?究竟那是全然錯誤的解說呢?還是說,即便解說是錯誤的,在實際治療時,難道就完全沒有任何助益嗎?
在這些之外,在漢醫的醫經學中還有下列具體的例子,像是關於人身血脈經絡骨髓的記述,疾病的陰陽表裡虛實寒熱,症狀的淺深劇易緩急新故氣火、還有六門等等的術語,究竟相當於現代醫學理的什麼意義?作為診斷學的話,望聞問切發展到什麼程度了?在脈學上,浮沈、乃至緩緊遲數滑濇等分類的價值,漢醫病名與現代醫學的病名之間的對照與比較。
換言之,要系統地研究並科學地批判漢醫法的病理論醫理論症候論診斷學, 以此來提供整理漢醫學的實際資料。」[3]

中醫可能的科學模型

所以原則上,杜聰明也贊同總督府的一貫政策,認為中醫應該逐漸淘汰,但是他對中藥的態度相對開放得多。他認為,如果中藥處方真的有效,應該列入西醫課程,而如果發現某些中醫療法無效,應該儘速公布無效的療法,就像歷史上西醫不斷經由研究發現某些療法無效,再開發更有效的療法一樣。換句話說,不是簡單認為西醫有效而中醫無效,而是依據實際研究,破除迷信部份,並保留有效的中醫藥[3]



1928年於《臺灣民報》發表〈關於漢醫學研究方法之考察〉。

杜聰明認為中醫科學性不足是事實,加以科學化是必然之途。他先後於 1928、1937 年兩度建議總督府成立中醫醫院,和中醫師合作研究中醫藥,希望藉此扭轉中醫的形象,邁向現代化。他主張設立專門醫院,只收治研究所需的病患,病人入院時由西醫檢查診斷,再由中醫進行診斷,在醫院裡只服用中醫的藥方,再由西醫檢查各項數據,確定是否真的能夠治癒病患[3]聘請中醫師來主持臨床醫療[3],同時也鼓勵西醫的臨床學者研究中醫的治療經驗。

1934年完成第1期矯治計畫,戒癮成功率近9成,許多被認為無可救藥的老癮者,1個多月即能擺脫鴉片,成效令人振奮[10]

1937年(昭和12年)任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教授職,是臺北帝國大學僅有的1位臺灣人教授。主持藥理學講座和藥理學教室(日語中的教室相當現在臺灣的研究室;中國的教學研究室;教研室)。

1940年,杜聰明提出建議書,說服總督府將「漸禁」轉為「禁絕」。又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麻醉藥使用量急遽攀升,鴉片供給吃緊,終在1945年6月廢止鴉片吸食特許。是年10月,國民政府接收臺灣,隔年6月,杜聰明完成最後1位癮者的戒治[10]

1942年5月30日袁家騮與吳健雄結為夫婦。

1941年,當時最有效的抗生素盤尼西林才進入人體實驗[20]

1944 年,英美兩國才公開使用抗生素[20]

因此他觀察到,在當時抗生素尚未普及,他說:「恐怕在霍亂黑死病的治療方面,漢醫的處方是任何人都可以治療的,可是一個堂堂的西醫大國手卻只能夠束手旁觀,患者幾乎都是死掉的。」[3]

「像它(漢醫學)以哲學理論來進行病理的解說,由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實在不得不說是極其幼稚的。由實際的角度而言,非常明顯地,它的解說和方法是一定無法應用到現代醫學上的,而且絕對沒有這種需要。是以,我所感到有興趣的問題是,對於西醫臨床專家做出正確診斷後的每一個疾病,漢醫會如何地試著解說?或者應當給予什麼病名?究竟那是全然錯誤的解說呢?還是說,即便解說是錯誤的,在實際治療時,難道就完全沒有任何助益嗎?
在這些之外,在漢醫的醫經學中還有下列具體的例子,像是關於人身血脈經絡骨髓的記述,疾病的陰陽表裡虛實寒熱,症狀的淺深劇易緩急新故氣火、還有六門等等的術語,究竟相當於現代醫學理的什麼意義?作為診斷學的話,望聞問切發展到什麼程度了?在脈學上,浮沈、乃至緩緊遲數滑濇等分類的價值,漢醫病名與現代醫學的病名之間的對照與比較。
換言之,要系統地研究並科學地批判漢醫法的病理論醫理論症候論診斷學, 以此來提供整理漢醫學的實際資料。」[3]

1944年,杜聰明出版著作《藥理學概要》。

接收臺北帝大醫學部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派人來臺接收總督府所屬學校。時任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長兼教育部部長朱家驊中央研究院同仁羅宗洛接收臺北帝國大學。

羅宗洛和羅找來協助的馬廷英陸志鴻陳建功蘇步青蔡邦華到臺灣後,剛好都沒有人學醫;身為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的杜教授成為首位本地的接收委員,他繼續主張在臺大醫院成立中醫治療科,科學性的研究中醫和中藥。(後來又加入專精文學社會科學的臺灣人林茂生。)杜博士領導醫學部的臺灣同仁從末代醫學部長森於菟手中接下醫學部和附屬的熱帶醫學研究所、教學醫院。

團隊在1945年11月15日完成接收,暫名國立臺北大學,陳儀的行政長官公署成立校務委員會,羅宗洛、馬廷英、陸志鴻、杜聰明、林茂生和陳的代表范壽康(公署參議兼圖書館館長)、趙廼傳(公署參議兼教育處處長)為委員,羅宗洛、杜聰明、范壽康3委員同時是常務委員。

國立臺灣大學時期

羅宗洛代理校長

1945年12月,行政院改台北帝國大學為國立臺灣大學,派羅宗洛任代理校長,羅代理校長聘杜聰明任第1屆醫學院院長兼熱帶醫學研究所所長、第一附屬醫院(現在臺大醫院)院長。同時,陳建功為教務長,陳兼善為總務長兼動物學系主任,蘇步青為理學院院長兼數學系主任,陸志鴻為工學院院長,蔡邦華為農學院院長兼昆蟲學系主任,林茂生為先修班主任並代理文學院院長,周憲文為法學院院長。

1946年春,羅宗洛代理校長離臺向國民政府述職期間,發生臺大醫院醫師爭取聘書請願與主任秘書周昌壽衝突,演變為罷診抗議並要求大學當局改正官僚態度的事件,1946年4月9日,羅宗洛飛回臺灣的同時,陳建功教務長代理校長辭職,搭同一機下一航班永遠離開臺灣,4月10日,羅代理校長接見請願代表,接受發聘書和大學民主化的訴求。

陸志鴻校長

二二八事變前陸校長已不讓杜兼熱帶醫學研究所所長和附屬醫院院長(改請洪式閭陳禮節),連醫學院院長兼職也要免掉,經醫學院魏火曜等多位臺灣同仁力爭才讓杜留任醫學院院長。

1947年2月27日至5月16日: 臺灣發生二二八事件。

事變後的3月11日,林茂生被軍警帶走永遠失蹤,時任陸志鴻校長在3月16日改請嚴智鍾接醫學院院長,杜亡命半年,連同事都不知道他在哪裡,終於全身而退。

莊長恭校長

1948年6月1日,留化學家莊長恭到臺大做校長,是第1位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后出任臺大校長的科學家。

1948年8月1日,莊首度辭職離臺,教務長兼文學院院長丁燮林代理校長,8月中旬丁去青島處理事務,從此永遠離開臺灣,杜以醫學院院長兼教務長代理校長,8月29日莊接受慰留回臺,帶來新的教務長盧恩緒和文學院院長沈剛伯

杜聰明代理校長

1948年12月7日,莊再度辭職(盧教務長已先請辭行政職),永遠離開臺灣,杜以醫學院院長兼教務長代理校長,12月15日行政院准莊校長辭,發表傅斯年接任。

1948年12月19日,在上海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做所長的羅宗洛寫給中研院同仁傅斯年的信說:「杜為人甚機警。」

1461803799

杜代理校長在1949年1月20日交棒給傅。

杜代理校長任內的建設可參見歐素瑛〈貢獻這個大學于宇宙的精神〉。

傅斯年校長(反對中醫)

傅斯年校長將附屬醫院改名附設醫院,醫學院院長仍請杜聰明,附設醫院院長還是魏火曜。

1949年底中央政府於播遷臺灣。

1950年傅校長引進美式醫學教育,期間傅校長和杜院長的意見不合一再浮現,衝突不斷,可參見李東華〈光復初期(1945-50)的民族情感與省籍衝突〉[21]

1950年5月13日起臺大醫院爆發白色恐怖事件,院內第三內科主任許強、眼科主任胡鑫麟和皮膚泌尿科胡寶珍、耳鼻咽喉科蘇友鵬、郭琇琮、朱耀珈及謝湧鏡等多位杜聰明學生遭被捕。其中,許強、郭琇琮、朱耀珈及謝湧鏡遭槍決,其餘則被判10年以上徒刑。 這些青年醫師全部都是杜先生臺北帝大醫學部的學生。

1950年11月28日,許強郭琇琮朱耀珈謝湧鏡4位醫師在臺北國民黨政府處決,九州帝國大學出身的許強成為臺灣史上第1位死在白色恐怖中的醫學博士。

胡鑫麟胡寶珍蘇友鵬被關了10幾年,大部份時間關在綠島


中國共產黨地下黨組織臺北市工作委員會設有臺大醫學院支部委員會,當年臺大醫院的地下共產黨員,臺大戰後第1位眼科主任邱林淵博士向藍博洲回憶:參加臺大醫學院支部委員會活動的有許強(據說是書記)、胡鑫麟翁廷俊謝有福。 左傾的醫師還有皮膚泌尿科講師吳萬耀、婦產科副教授王經授等許多位。 邱林淵博士、王經授博士、吳萬耀醫生1948年底棄職經英屬香港逃到中國蘇區,在大連醫學院(現在大連醫科大學)做教授。


邱向藍說自己前往蘇區的事情只告知4位臺大醫師:許強、蕭道應、胡鑫麟、翁廷俊,許、蕭是邱臺北帝大醫學部的同班同學(同窗),翁是學長(先輩),胡是學弟(後輩)。 翁廷俊是第二內科主任,蕭道應是法醫學科主任,謝有福是皮膚泌尿科主任。 翁廷俊博士在1949年傅斯年校長到任後辭臺大第一內科主任行政職,教職被慰留,1950年白色恐怖事件發生時剛好不在院內而沒有被捕,在傅校長和杜院長勸說下「自新」,1955年離開臺大。 謝有福教授逃過國民黨白色大網。 在傅斯年校長任內辭職的還有第二內科主任林茂博士(1950年6月第一、第二、第三3個內科合併為美式的大內科,林做首位內科主任1個月,辭職離開臺大)、王文-{杰}-(1950年7月到9月做第2位內科主任3個月,辭職離開臺大)和地下共產黨員蕭道應等多位教授。 邱林淵、王經授、翁廷俊、林茂都是臺北帝國大學1945年被國民政府接收前授予的最後1批醫學博士。

這些青年醫師全部都是杜先生臺北帝大醫學部的學生。

錢思亮校長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校長因病去世,由錢思亮於1951年2月接任台大校長,杜聰明與錢思亮校長意見不合,1953年7月底新聘期開始前永遠離開臺大,魏火曜在1953年8月1日升任醫學院院長,杜從1946年開始籌設的牙醫學系和藥學系在8月奉教育部核定招第1屆生,9月開始上課。

創辦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舊稱高雄醫學院)

1954年杜聰明創辦高雄醫學院(高雄醫學大學前身),擔當院長,一直到1966年才退休。

教育部在2016年底已正式行文,確認杜聰明是高醫唯一創辦人。[2]

「公立大學做不到的理想,可以在私立大學實現。」[22]

一生作育英才、提攜後學,不遺餘力,貢獻於臺灣之醫學教育。

「一個醫生必須要懂藝術哲學文學宗教。」

杜聰明積極推展藝術,成立星期六畫會,邀請台灣前輩畫家李石樵畫下彰基創院院長蘭大衛醫師割下妻子連瑪玉大腿皮膚移植到台灣貧童的故事。這幅《蘭大衛醫師皮膚移植手術》,描寫台灣醫學史上最感人的「切膚之愛」故事,就掛在高醫走廊,杜聰明希望:「高醫學生時常在走廊走過來走過去,不知不覺中受感化,將來一定個個學生都做學德兼備好醫生,來為病人服務。」[22]

蘭大衛醫師皮膚移植手術

李石樵,《蘭大衛醫師皮膚移植手術》,1956,(圖片:財團法人切膚之愛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杜聰明創立高醫後任職,有親自教導學生《傷寒論》。

杜教授著有《藥理學概要》、《藥理學教室論文集》、《杜聰明言論集》、《中西醫學史略》、《杜聰明回憶錄》等書。

1968年妻林雙隨逝世。1972年出版《杜思牧家言》。

創辦理念

「筆者告訴葉(葉水石)理事長曰,臺大醫學院決定要增設藥學系一級招收三十名學生,因為整甫無經費所以如此招收少數,但臺灣全島現在有三千軒藥店,假使人口不增加,社會不進步,臺灣各藥店一軒配一人藥劑師,一需要一百年間,如此情形在臺灣需要創設私立藥專學校。」(回憶錄 211)。

重視南北均衡發展:選擇在高雄創辦學校的理由

「主要原因是陳啟川樂捐十甲校地而開始。其他原因其二,在日治時代既已有計畫要設熱帶醫專於高雄;第三,過去各種高級學校都集中在臺北市,感覺今後新設大學要分散之必要;第四,筆者曾往德國留學,參觀漢堡熱帶醫學研究所,單利用往來船舶感染的船員熱帶病來研究,而領導世界熱帶病的權威者,如醫學校創設南部臺灣高雄港者,能利用南部熱帶地及 華南及華北交通,對熱帶病的發展將來有很多的貢獻。......第六,高雄市無大學,如高雄醫學院創設在高雄事,及附近青年男女可以自己家庭來學校,及能促進高雄市之發展。(回憶錄 216)

重視全人

△實行週休二日制。

△學校食堂施行 cafeteria 制度

△注重語言教育。「筆者想要建設全臺灣第一的醫學院,採取日本以前之高等學校的教育方針,注意語學教育,英文要求學生能讀、能講、能寫及有英文學的教養,對德文及法文能讀之。在學生年輕記憶力強盛時代,不管願意不願意,高雄醫學院學生一定要讀英文、德文及法文,要考試。第一卒業後從事學術研究時能讀文獻,譬如臺大卒業生要拜託高醫卒業生讀德文、法文文獻。第二高醫卒業生將來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可以活動之。」(回憶錄 222)

嚴格管理及愛護學生

「有一次某外人問筆者,在臺灣何所大學你想是最好的大學乎?筆者答曰東海大學也,東海大學每年招收學生數及各班學數有制限,重質不重量,對學生有勤勞訓練制度,而且以基督教主義建設大學,即有教育的中心點也,對於高雄醫學院的經營,筆者採取嚴格管理及愛護學生為教育方針。......同時採取極力愛護學生,儘量與學生接觸,聽學生意見,給他們幫忙之,筆者時常對教授們說,對大學之管理如單單採取嚴格管理,如無愛護學生者,則無異於警察署乃至監獄矣云。」(回憶錄 223)

重視原住民

山地醫師醫學專修科:「筆者自民國時年回臺以後,時常往臺東、花蓮港、及烏來、埔里、角板山等高山族之部落,對高山族很表示同情,......光復後山地分為三十鄉,各鄉有衛生所,但缺乏醫師,一般醫師不希望往山地服務,因此省政府有一計畫要設三年程度山地衛生所技術員訓練班,代理醫師診療山地同胞,想要委託高雄醫學院辦理,筆者與民政廳交涉,建議訓練者最少要招收中學卒業生,來訓練四個年,照教育部規定的醫專課程,使他們能得中華民國醫師牌照資格,將來在中華民國任何地方可以開業教好的。民政廳說無經費,筆者說將民政廳所計畫的預算經費給高雄醫學院,不足的部分高雄醫學院可以負擔,高雄醫學院是私立大學,原來無經費督辦大學,所以民政廳決定委託高雄醫學院辦“山地醫師醫學專修科"」這樣的一群山地醫師,還有更大的作用,「此等山地班畢業生,不但在山地診療以外,同時亦為各鄉的領導者,提高山地文化上,有很多的貢獻。」(回憶錄 232)

此山地醫師醫學專修科培養了65名原住民醫師,他們學成回歸故鄉後,偏遠地區和離島的同胞得以有醫師可以看,因此終結了所謂的「無醫村」,也就是原先許多鄉鎮毫無醫師進駐的情形,即便進步如日本都有「無醫村」,但臺灣在杜聰明的努力下竟然「每一個村莊都有醫生」。可見,杜聰明對臺灣的貢獻不只於醫學研究上,還包括醫學教育醫療政策等三個領域。此後山地就醫獲得改善,臺灣政府對原住民地區的醫療保健措施於焉展開。

第二屆杜聰明博士醫學論壇-原住民與偏鄉醫療

第二屆杜聰明博士醫學論壇-原住民與偏鄉醫療。

2019-12-21 17:16杜武青:發揚高醫創辦人杜聰明精神傳承與奉獻

877419

左二,杜聰明孫子杜武青。左一,高醫前校長劉景寬出席第二屆杜聰明博士醫學論壇-原住民與偏鄉醫療。右二吳隆傑藥師。

877454

第二屆杜聰明博士醫學論壇-原住民與偏鄉醫療。

877453

第二屆杜聰明博士醫學論壇-原住民與偏鄉醫療。高醫劉前校長演講。

人格

重視原住民

「一六九八年《稗海記遊》有詳細記載,因為漢人遷臺開拓土地,(山地人)被驅逐往宜蘭、埔里、臺東方面,尤其是現在南部山腳地帶有數萬之平埔族居住。他們已經失去自己的語言風俗,而且經濟薄弱,雖然他們自稱自己為是臺灣人,臺灣人稱他為平埔族,實在可同情的末路也。」(回憶錄 283)

對於家庭婚姻的觀念

「關於夫妻之哲學,照筆者之見解,夫妻愛情可分為四階段,戀愛、心愛、傳愛、老愛視野。⋯⋯不論如何階段,要實行一夫一妻主義,夫妻愛情要繼續,雖然山有時能崩,海水有時亦能乾之,但夫妻愛情不可中斷矣。最後本人以白居易之〈長恨歌〉改為〈長愛歌〉,歌曰:在天願做比翼鳥,自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愛情綿綿無絕期。」(回憶錄 312)。

家庭

子女 配偶
杜淑純、 板橋林家林熊祥之子、東北帝國大學出身、於1994年獲行政院文化獎,素有「臺灣古蹟仙」、「臺灣史蹟百科活字典」之美譽,的林衡道結婚。1992年離婚。屬CC派。
杜祖智(數學家杜武亮的父親)、
杜祖誠、
杜祖健(日本生化學家)、
杜祖信

杜武亮對教育的選擇[23]

我父親接著去了加拿大的阿爾伯塔省,在那裡的大學做「博士後」,然後再唸第二個博士學位,修藥理學的理學博士。我在加拿大的艾德蒙頓唸初中和高中,因為離開台灣不久,英文不是很好,最容易的科目是數學,漸漸的興趣偏向數學。高二時全國數學比賽,我得加拿大第二名,我那時開始想終身研究數 學。現在回想起來,我不覺得我有數學的天才,我在這方面有些成就,只是因為我下了很大的功夫。[23]

我在大學時,主修純數學。最初在加拿大的McGill ,後來我對McGill的程度不滿意,轉學到普林斯頓。普林斯頓真是集天下菁英, 我交了很多傑出的朋友。我在哈佛念研究院,也是這樣,我的同學大多成了傑出的數學家。[23]

我大三時,祖父來普林斯頓看我,他說:「武亮看起來很孤單。」說得一針見血,我那時的確很孤單。[23]

我大學畢業後,一度意志動搖,對自己有沒有才能成為數學家產生疑問。我申請醫學院,也被錄取了,可是後來還是回到了哈佛的數學研究所。[23]

在哈佛對我影響最大的是Raoul Bott教授,我很喜歡他的課,他開什麼課,我都去修。他為人風趣,對數學有獨特的看法,一切都很自然。我上他的課,總覺得什麼觀念都一目了然,非常清楚。後來他要我跟他合寫一本書,成為Differential Forms in Algebraic Topology。[23]

我雖然特別欽佩Raoul Bott教授,但是我沒有請他做指導教授,因為我那時一心一意想學代數幾何,所以我跟Phillip Griffiths教授寫博士論文。我一度從事代數幾何的研究,不過20年來,還是回到了Raoul Bott做的代數拓撲和幾何。這兩位都是數學的一代宗師,我能拜他們為師,是非常幸運的事。[23]

研究院畢業後,我又一次意志動搖,曾去考法學院。二十幾歲時,有很多感情上的問題,一方面自我認識不夠,另一方面要適應外來環境,覺得很困苦。我曾經去看精神科的心理醫師,不過最後還是我的一個好朋友,把我帶過了幾次人生的危機。[23]

1982年祖父90歲時,我第一次回到台灣,才知道因為我們三兄弟都沒有學醫,沒人繼承衣缽,他覺得失望。不過他說我既然已做了選擇,就要在自己的專門另創高峰。[23]

我在密西根任教後,就很專心正業,沒有再想做其他的事情了。後來我去霍金斯大學三年,然後轉到塔芙茨大學,在這裡已經30年了。[23]

我在海外50年,深深地感受到台灣要受國際的肯定,在各方面要有傑出的表現。可惜出國後的第二代,都成了美國人,跟台灣沒有認同,對台灣沒有什麼感情。台灣在國外,只能靠著出國的第一代。我的一個意願是,在自己的領域上,能為台灣爭光。[23]

杜武亮對教育的看法[23]

初中離開台灣,是我一生的關鍵,改變了我的將來。我如果留在台灣,很可能學醫,因為台灣的環境壓力很大。在美國、加拿大,比較注重個人興趣,沒有學醫的壓力。另外一點不同的是,台灣的中小學教育注重考試,一些科目如公民和地理,我覺得很枯燥。美國的教育,重視啟發了解,讀書輕鬆多了。[23]

杜武亮的家教[23]

有人好奇,說我家是特殊家庭, 想知道我長大的過程。其實霧峰林家在19世紀的顯赫,我是長大以後才知道的。我和祖父一起住, 無形中接受他的價值觀,從小就尊重學術,不太重視物質享受。我祖父給我兩幅他的書法,「淡薄明志」「寧靜致遠」,成為我的座右銘。我還記得祖父用台語唸白居易的「長恨歌」,和用國語唸比較,好像平仄押韻都比較對,好聽得多。 祖父給我一本「唐詩三百首」,培養我對古詩的興趣。我家是書香門第,我小學看了很多改編給兒童看的世界文學名著。不過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封神榜等,都是看原本。[23]

杜聰明墨寶

杜聰明贈孫子杜武亮的墨寶

晚年與去世

1966年(73歲),杜聰明從高醫退休[10],規定子孫不得參與政治。

退休後仍受託考察日、歐、美醫學教育[10]

杜武亮訪問

孫子杜武亮訪問。[23]

1968年妻林雙隨逝世。1972年出版《杜思牧家言》。

1986年2月25日杜聰明在臺北辭世,享年93歲。他對臺灣醫學的奉獻,至今仍為人所稱道。[10]

1997年2月16日吳健雄去世。

2003年2月11日中國物理學家袁家騮去世。

紀念

2006年國科會(今科技部)設立「杜聰明獎[10],以其精神為表揚國內外卓越學術研究貢獻的表率。

2019年第二屆杜聰明博士醫學論壇-原住民與偏鄉醫療。

其他

台灣第一位哲學博士林茂生[22]

軼聞

民間傳說杜聰明不需要聽診器即可清楚聽辨心音,後人擲筊問神才知其為順風耳轉世。

杜聰明對料理也頗為擅長,在留日期間,常去市場以研究之名購買日本人通常不習慣食用的豬肝等內臟,帶回宿舍料理與友人回味家鄉菜的滋味。在學成回國後,有次台大醫學院來了幾名貴客拜訪,一時找不到餐館的情形下找來杜聰明料理幾道菜來招待,還讓不少客人讚不絕口。

延伸閱讀

參見

  1. 1.0 1.1 1.2 1.3 1.4 2016–06–30 14:28杜聰明~台灣醫界本土教育之父文/陳永興(精神科醫師、醫療奉獻獎得主)
  2. 2.0 2.1 http://www.peoplenews.tw/news/d8e73b3e-2bbc-4e00-9132-eb4cbfbada1e 「高醫創辦人係杜聰明 毫無爭議」鄭志敏:(陳家)人心貪婪,衍生無盡糾紛… 2017-08-26文/陳俊廷 林崑峯【影音】杜聰明博士124歲冥誕紀念『重拾杜聰明精神』研討會(七):教育部在去年底已正式行文,確認杜聰明是唯一創辦人
  3.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2017–03–08 12:31故事》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為何提倡研究中醫?
  4. 4.0 4.1 4.2 4.3 4.4 4.5 模板:Cite web
  5. 5.0 5.1 5.2 5.3 模板:Cite web
  6. 模板:Cite web
  7. http://khd.kcg.gov.tw/Main.aspx?sn=843 杜聰明 -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全球資訊網
  8. http://www.peoplenews.tw/news/ccb29b51-bb4e-4fa4-ae96-b2708c1df133 2016-10-20民報【專文】典型在夙昔 緬懷恩師杜聰明-研墨情深 文/施哲三
  9. 9.0 9.1 http://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622569&page=6 博客來-被混淆的臺灣史:1861~1949之史實不等於事實>內容連載
  10.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 10.17 20150910臺灣首位博士、鴉片終結者──杜聰明
  11. 張秀蓉編註,《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
  12. 日治時期傳染病與衛生教育圖像資料,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13.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2019–05–20醫者杜聰明:暗殺袁世凱的醫學生,臺灣史上第一位醫學博士的奮鬥旅程
  14. 14.0 14.1 http://olis.kmu.edu.tw/images/doc_kmu1954/story1.pdf 醫學倫理:老師的教誨 恩師 杜聰明先生教我們的倫理與修身
  15. http://www.peoplenews.tw/news/ccb29b51-bb4e-4fa4-ae96-b2708c1df133 2016-10-20民報【專文】典型在夙昔 緬懷恩師杜聰明-研墨情深 文/施哲三
  16. http://www.peoplenews.tw/page/dc0ff568-a01e-465e-9fcb-734cb51efa47 2017-02-25【那一年的這一天】1986.2.25 向鴉片癮宣戰「開台第一位博士」杜聰明結束傳奇一生
  17. 2016–06–30 14:28杜聰明~台灣醫界本土教育之父文/陳永興(精神科醫師、醫療奉獻獎得主
  18. 民視台灣演義
  19. 19.0 19.1 19.2 2019–05–20醫者杜聰明:暗殺袁世凱的醫學生,臺灣史上第一位醫學博士的奮鬥旅程
  20. 20.0 20.1 12:31故事》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為何提倡研究中醫?
  21. http://homepage.ntu.edu.tw/~bcla/e_book/65/65_06.pdf
  22. 22.0 22.1 22.2 http://www.peoplenews.tw/news/409640c3-97f2-43fd-98e8-46796425acef 2016-06-04【仁醫心路】台灣史上第一位博士:杜聰明
  23. 23.00 23.01 23.02 23.03 23.04 23.05 23.06 23.07 23.08 23.09 23.10 23.11 23.12 23.13 23.14 23.15 2017-11-10 16:50民報專文杜聰明孫子杜武亮談祖父杜聰明對我的影響
Advertisement